淨蓮講堂
【專題開示】
就路還家(2014年台北跨年念佛點燈祈福法會開示)(二) (2014-06-02)

【如何念佛拿到往生保證】
我們現在己經接觸淨土念佛法門信受奉行,但是還是有很多關切的問題。大家都想了脫生死,都想去西方極樂世界,對不對?現在我們那麼精進在這邊念佛,在這邊問大家一個問題,這一生有把握往生的舉手?慘了!還有一半以上不敢舉手,如果不敢舉手真的走不成了,很危險!在每個地方都關切這個問題。有人問到這個問題說:「我們念佛人是不是臨命終的時候,一定要正念分明、心不顛倒,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如果平時真信切願精進念佛,臨命終的時候業障現前迷惑顛倒了,能不能往生?」這個問題非常重要,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解答的話,你想想看,大家常說淨土念佛法門是易行道,千修千人去,萬修萬人去;臨命終一定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,我怎麼知道我以後什麼時候死?怎麼死?誰敢保證我臨命終不顛倒?不曉得呀!大家會擔心這個問題,在每個地方大家都會問到。
我們平常被經典幾句話嚇到了。我們念佛要一日到七日,要「一心不亂」,好難喔!一心不亂是什麼境界?又分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怎樣算一心不亂?要怎樣修?大家都有疑惑。一心不亂還不算,臨命終時要怎麼樣?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,我要「心不顛倒」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心一顛倒,前面念到一心不亂沒用,還是去不成呀!大家被嚇到了,結果真的障礙很多人。其實在蕅益大師〈阿彌陀經要解〉裡面有一段就是專門針對臨終顛倒說的。蕅益大師在〈阿彌陀經要解〉說「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」,就是針對大家關切心不顛倒的問題來說,「蓋穢土自力修行」蓋是發語詞,穢土就是這個五濁惡世,靠自己能力去修行聖道門,每到「生死關頭。最難得力。」無論你怎麼「頑修狂慧」,頑強的修行,得了一些狂妄的智慧,都「懡羅無功」,徒勞無功,為什麼?「儻」就是假使,「儻分毫習氣未除」,假使還有一點點習氣沒有除,「未免隨強偏墜」,隨你的業識種子那個強就墮落到那一道去,自己不能作主呀!只要有煩惱沒斷,沒有辦法作主的,業識種子來作主你到那一道去。「唯有信願持名。仗他力故。」是仗佛力的關係,「佛慈悲願」阿彌陀佛慈悲的大願,「定不唐捐」絕對不會讓我們失望,下面兩句話非常重要,「彌陀聖眾。現前慰導。故得無倒。」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我們前面安慰導引我們,「故得無倒」才讓我們不顛倒,「故」就是所以讓我們不顛倒。以前我們都錯解經文的意思,倒因為果,認為我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來,所以心不顛倒是因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是果,這是不對的,這是倒因為果。應該怎麼解釋?我們平時真信切願的在念佛,至心信樂乃至十念,就已經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機感相應,阿彌陀佛就一定會在臨命終兌現這個誓言來接我們;即便我們臨命終已經顛倒了,地獄猛火的境界都現前了,不要怕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救你了。阿隬陀佛與諸聖眾安慰導引我們,當我們看到阿彌陀佛以後我的心就不顛倒了,我就保持正念,所以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我們前面是因,心不顛倒是果,不要搞錯了,不是我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來,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我們面前安慰導引我們,如果你沒有顛倒,有什麼好安慰、好導引的?就是因為我迷惑顛倒,阿彌陀佛來了,「故得無倒」,所以才讓我心不顛倒,「自在往生」。佛就是看到我們眾生臨命終顛倒之苦,「特為保任此事」,就是怕我們臨命終顛倒很難往生、很難了脫生死,所以特別保證這件事情。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心不顛倒是不是靠自力?不是,是靠佛力,所以淨土念佛法門是完全仗佛力的法門,不要懷疑。
曾經跟幾位禪修的法師討論這個事情,這位法師不太認同,他說蕅益大師是你們淨土宗的祖師,我們要依法不依人,要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為主。我說好,我們依法不依人。就問他你們道場有沒有大藏經,我翻給你看。蕅益大師高僧大德他怎麼會沒有依據,他說的話一定有所本,所以我就翻大藏經給他看。我們平常只知道佛說阿彌陀經,我們念的課本是鳩摩羅什翻譯的,我們都只知道這個譯本,事實上阿彌陀經不只這個譯本,還有一個譯本是玄奘大師翻譯的。鳩摩羅什翻譯的特色是用意譯來翻,他翻成華語後把它組合成通順的文句翻出來,所以有些字他精簡了,讓我們誤會了。玄奘大師翻譯的特色不是用意譯是直譯,有一句翻一句,所以我們對經典有些疑惑,對照經文就知道真正答案是什麼。
我們來看鳩摩羅什翻譯的〈佛說阿彌陀經〉這一段說:「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聞說阿彌陀佛。執持名號。若一日。若二日。若三日。若四日。若五日。若六日。若七日。一心不亂。」我們就怕了,這個人「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。」還要「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我們就不敢承擔,覺得好難呀!我們來對照一下玄奘大師的翻譯,他翻譯的經名不叫佛說阿彌陀經,經名叫做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〉,我們來看看這一段怎麼翻譯的。
玄奘大師翻譯說「若有淨信諸善男子。或善女人。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。極樂世界功德莊嚴。」很繞口,所以我們不喜歡拿這經本來當課誦本,太繞口了。然後「若一日夜。或二。或三。或四。或五。或六。或七。」他不翻一心不亂,翻「繫念不亂」,繫就是綁繩子綁鞋帶,很簡單,就是把我們的念頭牢牢的綁在阿彌陀佛的名號,讓它不要散亂,簡單講就是「專注」就好,我們念佛專心念就好,就這麼簡單,不要再想事一心理一心,念佛專注不起雜念就好了。「繫念不亂」,然後這個「善男子。或善女人。臨命終時。無量壽佛。與其無量聲聞弟子。菩薩眾俱。」就已經「前後圍繞」,注意,這個人還沒死,將死未死,然後「菩薩眾俱。前後圍繞。來住其前。」下面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「慈悲加佑。令心不亂。」慈悲加以保佑我們,令我們的心不亂,是不是我們自己不亂?不是,是佛慈悲加佑,保佑我們令我們心不亂,然後才「既捨命已」,才命終,就「隨佛眾會。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。」所以我們心不顛倒是靠佛的慈悲加以保佑,讓我們心不亂,不是我們自己不亂。
所以不要怕,我們只要老老實實的念佛,每個人都能夠拿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。以上兩位大師翻譯都沒有翻錯,只是鳩摩羅什少了幾個字讓我們誤會,如果他能夠加幾個字說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。得佛慈悲加佑。」我們就「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就沒問題了,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就覺得有必要把這兩個經本會集。我們只知道無量壽經有個會集本,但是我們還不知道阿彌陀經也有個會集本。有一本刊物我在澳洲淨宗學會時看過,三合一的合訂本,就是鳩摩羅什、玄奘大師、還有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裝在一起,我們看看夏蓮居老居士他怎麼會集的。
夏蓮居老居士他會集說:「若有淨信諸善男子。或善女人。得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。極樂世界功德莊嚴。聞已思維。執持。繫念。若一日夜。或二。或三。或四。或五。或六。或七。」他還是寫「一心不亂」,但是不要怕 然後就是「專持名號」,因為起稱名的關係,「諸罪消滅」,就是「多善根。福德。因緣」的人,這個人「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慈悲加佑。令心不亂。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清淨佛土。」會集的非常好,把鳩摩羅什跟玄奘大師有的都保留,沒有的不亂加,就讓我們看得非常清楚。所以我們心不顛倒是果,阿彌陀佛現前接引我們是因,是阿彌陀佛讓我們臨命終心不顛倒,所以我們念佛要有信心,我們好好在念佛的時候跟阿彌陀佛就機感相應,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大磁鐵,不管多遠都吸得動,但是最起碼你不能是個木頭,這個大磁鐵在木頭旁邊不會起作用;你也不能是陶瓷,它也不起作用;你必須要含有鐵砂的成份,磁鐵才會起反應。我們的鐵砂不用多,一顆乃至十顆就跟磁鐵起反應了。所以我們念佛專注,一念乃至十念的專注相應,我們就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印、機感相應,阿彌陀佛就一定會在臨命終時來接引我們了脫生死、離苦得樂、不退成佛,所以我們要好好抓住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。
我們的跨年念佛馬上接近尾聲,看到同修大眾念佛一點都沒有疲憊的感覺,法喜充滿,實在讓德本非常的敬佩,非常的感動。剩下一點時間,我們還是要分享同修大眾非常關心的一些問題。
我們在每個地方同修大眾都會問:「我們淨土念佛法門是易行道,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。十念必生是一定要在臨命終時要清清楚楚,那個十念才能往生嗎?平時我們念佛非常懇切,具足十念能不能往生?」在這邊問我們同修大眾,認為平時我們念佛懇切具足十念可以往生的舉手?非常好。我們還是不要用自己的意思回答,要背負因果,我們還是以祖師大德的回答來告訴大家。印光大師在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〉第四十七頁有講到十念必生有分成兩種情況,一種情況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第十八願的「乃至十念。咸皆攝受。唯除五逆。誹謗正法者。此約平時說。」它是指平時不是指臨命終,「此約平時說。非約臨終說。」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裡,乃約臨終阿鼻地獄的相都已經現前了這樣對象而說,所以為什麼老和尚說我們臨終不要昏迷、頭腦清楚非常重要,老和尚講的對不對?當然講得對,但是這是針對什麼樣的對象?是指觀無量壽經裡的對象,就是指已經具足五逆十惡的大惡人,沒學佛沒念佛的人,這個樣臨終清清楚楚不顛倒是非常重要的,你沒有學佛也沒有念佛,這時候昏迷了,你就聽不到善知識跟你講淨土念佛法門,你就碰不到這個緣,所以頭腦清楚非常的重要,但是無量壽經不一樣。
我們看〈觀無量壽經〉裡怎麼說:「下品下生者。或有眾生作不善業。五逆十惡。具諸不善。如此愚人。」愚笨的人,因為惡業的關係,「以惡業故。應墮惡道。經歷多劫。受苦無窮。如此愚人。臨命終時。遇善知識。種種安慰。為說妙法。教令念佛。」注意,這邊念佛是指觀像跟觀想念佛,「教令念佛」,但是這個人「彼人苦逼」,因為病苦的逼迫,「不遑念佛」,觀想觀像觀不出來,「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。」善知識就告訴他,你如果「不能念彼佛者」,你不能觀想觀像念佛的話,「應稱無量壽佛」是指持名念佛,「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。」如是至誠的心,就是至心信樂的心,「如是至心。令聲不絕。具足十念。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。於念念中。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。見金蓮華。猶如日輪。住其人前。如一念頃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這是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裡講的,裡面有沒有四個字「臨命終時」?有。所以像這樣沒學佛沒念佛,犯足了五逆十惡重罪這樣的大惡人,臨命終頭腦清醒非常重要,要不然碰到善知識跟他開示他也聽不到。這樣的人臨命終清楚非常重要,善知識勸他念佛,他一聽就真信切願念佛,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了,這個是指臨命終時。
〈無量壽經〉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有沒有講到臨命終時呢?第十八願我們來背一下,「我作佛時。十方眾生。聞我名號。至心信樂。所有善根。心心回向。願生我國。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。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。誹謗正法。」有沒有提到四個字「臨命終時」?沒有。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是指平時還是臨終?平時。也就是告訴我們,我們不一定要等到臨命終,可不可靠?不可靠。我們什麼時候死?在哪裡死?怎麼死?我們怎麼知道?很危險,你寄託在臨命終不可靠,業障現前的時候怎麼死都不曉得?對不對?非常恐怖。我們不要等到臨命終,我們在平時就拿到往生的保證非常重要,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拿到,一點都不難。你要我專注念佛一個小時容不容易?容易呀!誰表演給我們看看;一個小時不打妄想不容易呀!十分鐘不打妄想也不容易!但是十句不打妄想容不容易?容易呀!所以它是易行道。我們十分鐘不打妄想很難,但是一念乃至十念不打妄想辦得到的,所以十八願要搞清楚在講什麼。
阿彌陀佛說我作佛的時候,「十方眾生」是指十方世界的所有眾生,也包括三惡道眾生,有何為證?第一願,第一願就是阿彌陀佛要度三惡道的眾生,所以十方世界所有眾也包括三惡道眾生。「聞我名號」念阿彌陀佛,「至心信樂」,「至心」就是至誠心、真心,也就是一心、沒有夾雜的心,「信樂」就是真信切願,「所有善根」,什麼叫善根?〈入阿毘達磨論〉解釋無貪、無瞋、無癡的念頭就叫善根,善根又叫德本,性德的根本,所以我覺得這名字取的還不錯,各位每次作功課念到無量壽經都要念我好幾次。善根就是德本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的念頭就叫善根。但是我們平常六根碰到六塵的時候就會起貪瞋癡的念頭,那就叫不善根,又叫劣根;當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至心信樂、真誠懇切、一心的念阿彌陀佛,只有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,這時我貪瞋癡的念頭就不起,這就叫善根,念佛不起貪瞋癡念頭的時候就叫善根。然後用我們念佛專注,不起貪瞋癡念頭的功德,「心心廻向」,念念都廻向那裡?「願生我國」,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,這個善根念頭不過是十念,「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。不取正覺。」所以為什麼說淨土念佛法門是易行道,要我一個小時不打妄想好難,十分鐘不打妄想都很難,一分鐘都不容易,但是要我一念十念不打妄想辦得到,我只要共修的時候加功用行,用念佛的時間跟數量來熏修我念佛專注的品質,我在平時共修就可以拿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,平時我就可以拿到保證,為什麼要等臨命終?不可靠,要靠自己。所以平時好好的專注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求生極樂,一念乃至十念,我們就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機感相應,阿彌陀佛一定會照著他的願來接我們,如是願如是果,所以不要起懷疑了。這是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乃至十念必生是指平時,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是指臨終地獄猛火都現前了,這時候善知識開導他念佛,地獄猛火都不見了,那是指臨終。
蕅益大師在〈靈峰宗論〉第三卷之一也這麼說。有人問「大本十念」,大本是指大本阿彌陀經,就是無量壽經,裡面講的十念「不言臨終」,就是說無量壽經並沒有講臨終時,這與觀經有什麼差別?蕅益大師回答說大本無量壽經說「志心信樂。乃至十念。」我們要「觀志心信樂。何等深切。」我們要瞭解志心信樂是何等的真誠懇切,不必在臨命終時,實際也與臨命終一樣猛利。大家聽懂了嗎?就是說我們平時志心信樂,那種真誠懇切的心,其實跟臨終真誠懇切的心已經一致,所以就不需要在臨命終時了。有人問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的時候講,一念乃至十念都可以得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何須要一日到七日念佛呢?我們一念到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何必念佛一日七日那麼累呢?蕅益大師怎麼回答:「若無平時七日念佛的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呢?」意思就是說,如果平常念佛不真誠懇切、不專注,念佛就不起作用,所以我們必須平時共修一日到七日好好的熏修專注,熏修專注的品質,專注到像臨命終一樣這麼專注,不用等臨命終,平時我們就可以拿到往生的保證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。喊破喉嚨也枉然。」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要萬緣放下、要專注,佛法的無邊功德皆由定力而發。誦經要如何得誦經的功德利益?要專注的念;持咒要如何起感應?專注的持咒;念佛,專注的念佛;佛法無邊功德皆由定力而發,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所以我們不要嘴巴在念,我們繞佛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要改進的。我們念佛的時候還不夠專注,眼神東飄西飄好像逛街一樣,這裡看那裡看,還很有禮貌,看到同修來還讓人家先進,誰進誰出都很清楚明白,不可以,我們念佛繞佛的時候只能看前面一位的腳跟,除了腳跟以外什麼都看不到,誰進誰出都不曉得。要不然晚上徹夜在這邊念佛,有時候寒風刺骨,結果來這邊念佛又不專注,何必花這時間呢?你如果不好好專注念佛,還有些事情放不下,不如在家好好睡覺,睡飽了再去作功課。所以我們一定要萬緣放下,萬緣放下。
什麼樣念佛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?沒有一定,只要能夠讓我念佛專注的方法都是好方法。我們念佛有那些方法,第一個大聲念、第二個小聲念、第三個默念,到底大聲念小聲念默念?不一定,要看我們當時的心理狀態。老和尚告訴我們念佛的時候會有兩種障礙,一個昏沉,另外一個掉舉。如果太有精神了會掉舉,掉舉就是沒有辦法專注,嘴巴在念,念頭跑掉了,那叫掉舉;昏沉呢?打瞌睡,睡著了;太有精神,掉舉、沒有精神,昏沉,所以很難克服呀!我們念佛的時候如果覺得太有精神,就不要念太大聲,愈念愈亢奮,念頭就拉不回來了,所以很有精神就小聲念,甚至於默念,甚至於金剛持。如果沒精神,念大聲點把瞌睡蟲趕跑。金剛持和默念差在默念嘴皮不動,但是金剛持唇齒微微跟著佛號動,如果能夠運用得宜的話,非常攝心。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金剛持,再來還有一個叫做追頂念佛。追頂念佛就是打地鐘,為什麼要打地鐘來帶?因為念頭很容易跑掉,不容易專注,如果一直保持一個速度覺得太枯燥乏味,一直保持一個速度很容易打瞌睡,所以想打瞌睡的時候速度變了、加快了、精神來了、又專注了;專注一直保持一個速度又要打瞌睡了,速度又變快、又提起精神、又專注了。就這樣不斷的提醒他,提醒提醒提醒….到最後,注意力已經快沒辦法集中,這時候地鐘追頂念佛,頂就是極速,速度打到極點,這時候速度很快,快到我們的念頭妄想都沒有時間扎進去。但是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追頂念佛容易傷氣不要多念,所以你看追頂念佛只有後面的五分鐘,不要念太久,要不然會傷氣。追頂念佛很攝心,因為妄想沒辦法扎進去。追頂念佛完了一剎板,沒法器、沒有所緣境了,這時候怎麼辦?我們再止靜,沒法器沒有所緣境怎麼辦?我們就可以隨我們的息,用我們的氣息當法器。禪宗有一個方法叫做觀呼吸,吐氣一二三四數數,吸氣數數,我們不要浪費時間,我們吐氣的時候念阿彌陀佛,吸氣也念阿彌陀佛,把呼吸當法器;如果要攝心的話,吐氣的時候念阿彌陀佛,吸氣不要管它,每吐一口氣阿彌陀佛,放鬆,吸氣的時候不管它;每吐一口氣,心裡默念阿彌陀佛,吸氣不管;吐氣阿彌陀佛…,如果你能守得住呼吸的話非常攝心,這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,每吐一口氣就一句阿彌陀佛,養成習慣非常好。你看我們年紀大的時候,在醫院病苦的時候,醫院急診室裡,每一個病人每吐一口氣都在念什麼?阿娘喂呀!阿呦喂呀!阿娘喂呀!我們現在養成習慣以後不念阿娘喂呀,痛苦的時候念什麼?阿彌陀佛,每一聲就阿彌陀佛,到時候世間因緣結束了,最後一聲阿彌陀佛,走了,很好,養成習慣非常好,這叫止靜念佛。止靜念佛之後還有一個叫做禮拜念佛。有些人很愛拜佛,認為拜佛可以消業障,但是即便拜佛也不要離開佛號,不要空有拜佛的動作,只有念佛是消業最快的方法,所以我們即便拜佛,也是配合佛號在作動作,不管你作什麼動作,念頭都不要離開佛號,禮拜念佛。
然後就是印光大師提倡的十念計數法。三句三句四句,一口氣念三句念三句然後念四句,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。」換一口氣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。」再換一口氣。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,他很反對憋氣,所以如果氣不夠沒關係,你分作五句五句都沒關係,或者是三句換一口氣、三句換一口氣、四句換一口氣都可以。但是我們在念這十句佛號的時候就有個問題,我們要記數字。有些人主張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阿拉伯數字要出現,念一句時出現一個1、念2時要有2、3,需不需要這樣?我們說阿彌陀佛是我們清淨的自性、佛性、法性,對不對?是阿彌陀佛名號是我們的自性,不是阿拉伯數字是我們的自性,我們念頭只能想一件事情,你的念頭定在阿彌陀佛佛號就沒有數字,念頭定在數字就沒有佛號,所以我很反對我們在念十念計數法的時候腦海裡出現數字,我覺得不好,給大家作個參考。這是印光大師主張的十念計數法。
另外還有一個,我鼓勵大家用這種方式,就是宋朝慈雲懺主法師主張的晨朝十念法。晨朝十念法就是早上念十口氣,一口氣不管數字,你念多少不管,盡一口氣算一念,我們也不要憋氣,隨你氣的長短念十口氣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……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……。這樣念十口氣,這叫晨朝十念法。晨朝十念法有經過兩位祖師大德給我們背書說,如果能夠晨朝十念法保持畢生不斷的話「保證往生」。你想想看,有什麼念佛的方法有祖師大德給我們背書是保證往生的?我還沒有聽過。但是宋朝慈雲懺主法師主張的晨朝十念法,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告訴我們,如果晨朝十念法能夠早上跟晚上各實施一次的話,畢生不缺,決定往生。你大概不相信,可以查靈峰宗論,蕅益大師講的保證往生呀!不止蕅益大師背書,印光大師雖然他自創十念計數法,但是在印光大師文鈔裡他也推崇慈雲懺主法師主張的晨朝十念,他也是說如果能夠這樣保持,決定往生。晨朝十念法就是對王公大臣、平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念佛的人,包括我們在座的同修,要上班、上課、上學、要做家事沒有時間念佛,有的是沒時間念佛,有的是懈怠,這樣作功課不用花很多的時間。你看晨朝十念法念十口氣要花多少時間?3、5分鐘就把功課作完了,這樣就可以拿到往生的保證,我們為什麼不做?兩位祖師大德都為我們背書,印光大師、蕅益大師都說這樣子做的話保證往生,才花幾分鐘就拿到往生的保證為什麼不做?這不是謊話,印光大師文鈔你去翻翻看,印光大師講的,蕅益大師也講保證往生,我們早晚只要花幾分鐘就拿到往生的保證。所以我都鼓勵我的學生,我們把晨朝十念法當作定課,其他的時間當作散課,先拿到往生的保證再說;當我們拿到往生的保證,知道我們往生沒有問題了,這時候多開心呀!世間因緣無所謂,不管是順、逆、快樂、痛苦無所謂了,就算再怎麼折磨生命有限,我把有限生命換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,划得來呀!當你知道已經拿到往生保證的時候,多開心,回到家老公再怎麼折磨無所謂,就當還你債,讓你折磨吧,看能折磨多久,當作還債,還完以後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,多開心。世間有緣,好好的念佛讓品位提升;世間因緣結束了,不要眷戀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。所以鼓勵同修大眾一定要找到一個有效果的念佛方法,要不然花了這麼多時間都沒拿到保證不是很可惜。晨朝十念法還是有同樣的問題。我們念的時候十口氣要不要算數字呢?你腦海裡出現1234不是又一樣嗎?所以我自己發明一種十念計數的珠子,串了十顆珠,十顆珠中間有一顆母珠,穿到食指跟大拇指中間,你只要輕輕的掐珠就代表一口氣,念完一口氣再輕輕的掐珠,動作不用很大,輕輕掐著珠念第二口氣,等到十口氣念完時,你發現已經到母珠的時候,已經十念圓滿就可以廻向了。
蕅益大師說這個念佛方法非常攝心,隨氣攝心,不是有智慧的人是不知道的,印光大師講的非智莫知,但是印光大師講不要因為它很攝心就多念,不可以,十念就是十念,不要因為很攝心就二十念、三十念,不可以。晨朝十念慈雲懺主法師只是說早上,蕅益大師多加一次,說早晚各一次保證往生;印光大師說不可以多念,頂多早晚再加上中午一次最多三次,再多不可以了,就會傷氣。所以我們作功課鼓勵大家早晚用晨朝十念法,先拿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,其他時間當散課。
【三皈依的意義】
我們結束之前還有一個三皈依的儀式,在這邊順便跟大家報告這個三皈依的意涵。
我們作任何的活動,老和尚都告訴我們要把活動的意義講清楚。今天大概只有五六位要受三皈依,三皈依是非常莊嚴的儀式,值得我們留下來為他們作見證。雖然只有五六位皈依,但是不可小看,有六位皈依代表未來世間要成就六尊佛,有六尊佛要出世,我們眾生有福了,知道嗎?所以我們知道未來有六尊佛要出世,值得留下來為他們作見證,這麼莊嚴的場合,不可小看。
釋迦牟尼佛弟子問釋迦牟尼佛說,我們人死後去往何處?釋迦牟尼佛說,譬如一顆大樹生前往什麼地方傾斜,它腐朽就會往這個方向傾倒。我們發心皈依三寶,就是讓我們這顆大樹朝著成佛的方向傾斜,終有一天我們就會成佛。
法華經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,裡面講說有一個老者他想跟釋迦牟尼佛出家,結果去到精舍釋迦牟尼佛不在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個大羅漢,有神通,問他說你要來幹嘛?他說我想跟佛出家,這個大阿羅漢弟子用宿命通看,唉呀!這個人八萬大劫都沒有善根。就跟他說對不起,我們世尊講沒有善根的人不能出家、不能成佛,叫作一闡提。那個老人家就很難過,痛哭流涕的離開。還好在路上碰到世尊回來,世尊說老人家你怎麼這麼難過?他說我想從你出家,但是你的弟子說我沒有善根,不能成佛、不能出家。釋迦牟尼佛說你跟我來,我幫你剃頭出家。他好開心呀!佛就幫他剃了頭。結果他弟子很不服氣說,世尊你不是說沒有善根的人,不能出家不能成佛嗎?你為什麼幫他剃頭呢?釋迦牟尼佛說,你這個大阿羅漢,你的宿命通只能看到他的八萬大劫沒善根,但是你曉得嗎?在無量劫以前這個老人家曾經是柴夫,砍柴的,砍柴的時候碰到老虎在追他,情急之下跳到一棵樹上,還好這老虎大概不太餓,看了以後意興闌珊就放過他了。這個老人家倖免於難,嘆了一口氣,隨口說了一句「南無佛」,他不知道什麼意思,就有點像我們一樣,我也不知道什意思,就會說「阿彌陀佛」。但是因為這一句有口無心的南無佛,種下了未來成佛的因,現在他成佛的種子已經發芽了、可以出家了,所以當他出家以後沒多久就證得阿羅漢,了脫生死。我們發心皈依三寶,南無佛什麼意思?南無就是歸依、歸命的意思,就是皈依佛陀。我們三皈依也是,老和尚一再提醒我們三皈依不是皈依那一位法師,所以德本法師來主持三皈依,不是皈依德本法師,誰幫你主持都不是皈依他,他只是代我們作證明。那我們皈依什麼?皈依佛性,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作佛,消歸自性,回歸我們的本性、回歸我們的佛性。所以我們皈依三寶是回歸我們的自性三寶,自性三寶是那三寶?「覺、正、淨」,要恢復我們的覺性,要覺而不迷。
我們曾經是佛,但是迷惑顛倒了,現在把我們的大樹朝著成佛的方向傾斜,要回歸我們覺而不迷的佛性。佛還有什麼特性呢?因為他是大覺悟者,所以他的知見完全是正知正見,因為我們迷惑顛倒了,知見變成邪知邪見,現在我們要回歸我們的自性,清淨的自性佛性,所以我們要發心回歸我們正而不邪的自性。另外,因為我們迷惑顛倒,邪知邪見讓我的心污染了,現在要回歸我們清淨的佛性,所以要淨而不染,要回歸我們的佛性,這就叫自性三寶。
我們要回歸自性三寶要跟誰學?要跟住持在這個世間的三寶學習,所以叫做住持三寶。住持三寶是那三寶?「佛、法、僧」,我們要跟「佛、法、僧」住持三寶來學習。如何回復我們的自性三寶「覺、正、淨」?佛陀就是我們的老師,看到佛陀的時候我們要感到慚愧,我們是大凡夫,煩惱業障深重,所以看到佛陀要把他當老師一樣,現在佛陀沒有住世怎麼辦?用什麼來代表?「佛像」,佛像雖然是泥塑木雕,但是佛像不是讓我們當鬼神來求來拜的,我們看到佛像要像看到老師一樣,要把他當老師來學習,我們要懺悔。要恢復我們的覺性,所以要跟住持三寶「佛」的形相當老師來學習,恢復我們覺而不迷的自性。第二,我們要如何恢復我們正而不邪的自性?要跟住持三寶的「法寶」學習。法寶就是經典,經典裡講的都是正知正見,慢慢導正我們的邪知邪見,所以要向經典裡的教理教義學習,改變我們的煩惱,恢復我們正而不邪的自性。我們要如何恢復自性三寶裡淨而不染的特性呢?要跟住持三寶的「僧寶」學習,所以我們要跟在座的每一位法師學習,這是僧寶。我們的僧寶三衣一鉢非常清淨,少欲知足、寡欲清心、安貧樂道,所以心比較清淨。我們要和僧寶學習如何恢復我們淨而不染的自性,這就是我們受持三皈依的意涵,我們只要發心皈依三寶,未來終會成佛。
如果不是無量劫以前有這些菩薩發心皈依三寶,就沒有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諸大菩薩跟佛。在悲華經,悲華經有六品,悲華經第三品到第四品提到,在無量劫以前的刪提嵐界,刪提嵐界是一個名詞,世界的名稱叫刪提嵐界,就好比我們娑婆世界。刪提嵐界它的大劫名稱叫做「善持」,那個時候人民的平均壽命八萬歲,按照經典來說,當我們人的平均壽命超過八萬歲的時候,就會感得轉輪聖王降世統領四大部洲。那時候人民八萬歲所以有轉輪聖王。那時候轉輪聖王叫做無諍念轉輪聖王,「無」有無的無、「諍」是一個言字旁再一個鬥爭的爭、「念」是念頭的念,無諍念轉輪聖王。轉輪聖王很有福報,他有一千位王子,大家不要瞠目結舌,因為他的壽命八萬歲,所以一千個小孩不奇怪。他有個大臣叫做寶海大臣,這個寶海大臣他的小孩出家了,出家修行成佛了,叫做寶藏佛。寶藏佛成佛以後就開始轉法輪講經弘法,遊行城邑之中,在城市之中講經弘法,轉輪聖王知道了以後很開心,率領他一千位王子跟無量大眾到城裡去迎駕,迎寶藏佛來弘法,供養佛三個月讓他安心弘法。所有吃住一切四事供養三個月,供佛齋僧三個月。結果他把供佛齋僧的功德廻向哪裡?他居然不廻向無上菩提,這轉輪聖王包括一千位王子全部都廻向人天福報,有的人發心把功德廻向想當大梵天王,有的人發心想當忉利天主,甚至於還有人想當魔王,有人想當世間的國王,包括轉輪聖王,轉輪聖王他廻向哪裡?希望他下一世還要當轉輪聖王。寶海大臣透過寶藏佛知道他們的廻向居然都是人天福報,覺得很可惜,就勸轉輪聖王跟一千位王子,這人天福報無常不可得、不可取、善變,勸他們廻向無上菩提。轉輪聖王跟一千位王子就應其所請,開始把三個月供佛齋僧的功德全部都廻向無上菩提,結果轉輪聖王跟一千位王子現在各各成佛的成佛、成菩薩的成菩薩。大家知道故事裡的主角轉輪聖王是那一位嗎?轉輪聖王就是阿彌陀佛。勸轉輪聖王跟一千位王子回小向大的寶海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。一千位王子之中,大王子叫做不眴,就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;二王子叫做尼摩,就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勢至菩薩;三王子叫做王眾,就是現在華藏世界的文殊師利菩薩;八王子叫做泯圖,就是華藏世界的普賢菩薩。所以各位看看,如果不是在無量劫以前這些初發心的菩薩皈依三寶,我們就沒有現在耳熟能詳的佛菩薩在救苦眾生,所以現在雖然只有五六位皈依三寶,是代表未來要成就五六尊佛,值不值得讓我們留下來為他們作見證?你想想看眾生是不是有福了?多五尊佛來度眾生,眾生不是有福嗎?
時間過得真的非常快,我們這次真的感謝龍天護佑、佛力加持。還記得去年跨年天氣好冷,但是大眾念的法喜充滿,一點都不疲不厭,好感動。今年佛力加持天氣不冷非常好,也沒有下雨。在座每一位念的法喜充滿一點都不疲累,我看好幾位菩薩沒休息,真的很感動,我相信在座應該全部都拿到往生的保證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接引名單中,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上面,對不對?不要懷疑,靠自己靠不住,靠阿彌陀佛絕對沒問題。
因為時間的關係,等等還有佛前大供,所以我們現在馬上開始傳授三皈依的儀式,大家留下來幫他們作一個見證,我們現在回向。

  法訊公告   聯絡消息   行事曆  
>